到一個陌生地方,去看看從未見過的風景,去了解每一座城市的風土人情,去聆聽和細味他們的故事。每一座城市,都像是一個人,有自己的相貌、脾氣和經歷。如果你以為 14 Henrietta Street又是另一個沉悶的博物館,看看放在櫥窗的展覽品和文字的簡述,那就錯了。同樣是展覽的地方,它講述故事的方或卻跟平常的博物館有所不同⋯⋯
14 Henrietta Street是北愛爾蘭在18世紀初至中保留至今最完整的房屋。早在1720,建屋初期,這些房子是興建予都柏林最富裕家庭。14號的第一任主人是 Viscount Molesworth 勳爵和他的第二任妻子 - Mary Jenner Usher,以及他們的兩位千金,隨後也有不同勳爵曾經居住於此。1801年,通過了聯合法令 (Act of Union),即是愛爾蘭和英國兩個國家,都交由英國的君主統治,很多具政治和社會影響力的人都遷往英國,加上拿破崙戰爭回來的士兵和海員回歸,加劇愛爾蘭經濟衰退,後來,成了抵押土地法院的總部。直至大饑荒,愛爾蘭人口急速增長,令平價房租需求大增,於是,房東把 Henrietta Street分拆成多個房間出租,他們把一個方間間隔成廚房、睡房和客廳,浴室和廁所則是共用的,據說一棟房子最多居住了 100人。
在 1970年後期,房子基本上已是殘舊不堪,不能住人,居民紛紛遷出。 2000年愛爾蘭政府才把這屋子收購,並維修和修葺,到 2018年 9月開放給遊人參觀,所以還算是一個挺新的景點。從參觀房子的過程中,看到很多當時愛爾蘭人民原來的生活面貌,十分真實。
整個導賞過程大約 75分鐘,但過程一點兒也不乏味,一邊穿梭於不同樓層和房間時,一邊聽著導賞員詳細的講解,可了解當時人民生活的過往。
進入不同房間時,有不同影片播放,有時投放在床上,有時投放在牆壁上。記得進入其中一個房間,播放了一首兒歌,同團的一些外國人還跟著一起唱了起來,十分有趣。
房間保留了許多人民過往用過的傢具、裝潢和用品,能夠體現那時候貴族生活的奢華。
走到地庫,則可看到大饑荒時,人民的生活困苦,而且房間密不透風,衛生情況欠佳,導賞員說當時住在地庫的一戶人家生了十多個孩子,可惜全都病死了。
最後,來到一間分隔了睡房、廚房和客廳的房間,抬頭仰望天花板上的講究雕刻,撫摸鐫刻在木門上的刮痕,還有櫃上掛著的年歷、有歷史感的電視機、收音機、報章、雜紙等,像是無聲的跟我們訴說著歷史。
這個是用來壓製意大利面的工具。
Comments